風勁好揚帆 奮楫正當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昭通組織工作綜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關鍵在人。
10年砥礪奮進,幾多春華秋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昭通市組織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特別是視察昭通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學習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緊緊圍繞中心大局選干部配班子、抓基層強堡壘、育人才聚賢能,在推動昭通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深深刻下“組工烙印”,為昭通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凝心鑄魂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走深走實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在云南扎西干部學院,緊鑼密鼓的培訓班次開啟了黨性教育的新篇,一批批黨員干部進一步堅定了信仰、錘煉了黨性、砥礪了擔當——
始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市不斷完善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長效機制,持續開展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系列活動,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昭通落地生根,引導黨員干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持續深入抓實黨內集中學習教育。全市以高站位、高標準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提前謀劃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各項準備工作。在歷次集中學習教育中,各地各單位認真落實中央和上級部署要求,緊扣昭通實際,創新工作載體,推動思想教育入腦入心、黨性錘煉更加深入、作風轉變扎實有力。
健全機制拓寬日常教育覆蓋面。全市575個黨委、1260個黨總支、9988個黨支部建立和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各級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10年來,全市舉辦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重點的各類培訓班1230期,培訓20.5萬人次;常態化舉辦“萬名黨員進黨?!迸嘤柊?,培訓黨員90多萬人次?!肮适曼h課”創新做法得到中央組織部的肯定。
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讓思想燈塔照亮初心。全市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各級黨員干部信念堅定、意志堅決,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強基固本
筑牢堅不可摧的戰斗堡壘
回顧百年黨史,我們黨從一個只有幾十人的小黨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離不開堅強有力的組織體系建設。黨強大的組織優勢是黨一次次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各級組織部門聚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做到全市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組織工作就跟進服務到哪里,黨旗在服務昭通經濟社會發展第一線高高飄揚。
織密堅強有力的基層組織體系。全市認真貫徹全省基層黨建工作總體部署,深入實施基層黨建“推進年”“提升年”“鞏固年”“創新提質年”和“智慧黨建”三年行動,整頓提升1160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遴選命名59個省級、200個市級“規范化建設示范黨支部”,統籌推進機關、學校、醫院、國企、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等各行業、各領域基層黨建提質增效,有力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中,昭通聚焦高原特色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就業、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思想引領和文明生活組織化,深入實施農村“領頭雁”培養工程和村級集體經濟強村工程,有序開展“干部規劃家鄉行動”,持續派強用好駐村干部……匯聚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磅礴力量。
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全市實施“烏蒙扶貧”先鋒行動、“磅礴烏蒙·鄉村振興”先鋒行動、“秀美赤水·綠色發展”先鋒行動、“全科網格紅黃綠服務管理”先鋒行動等系列行動,推動廣大黨員干部聚焦中心工作,以滾石上山、抓鐵留痕的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廣大黨員主動請戰,如期完成魯甸6.5級地震恢復重建任務;1314支黨員突擊隊沖鋒陷陣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筑起黨群一心、堅不可摧的抗疫長城;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下沉27464個城鄉網格,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廣大黨員在大事、要事、急事、難事面前沖鋒在前,讓烏蒙大地的“顏值”和“品質”發生了精彩蝶變。
平戰結合發揮基層黨組織兩個功能。健全平急轉換機制,將市、縣兩級2.2萬名干部明確到村(社區)作為工作預備隊,1094個單位黨組織3.38萬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平時常態協同、共建共治,急時召之即來、來即能戰。建立條塊結合的協同聯動機制,組建社區“大黨委”168個,873個機關事業單位、4109家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大國重器白鶴灘水電站建設的移民安置中,巧家縣2400余名黨員干部與移民群眾結對包保,構建黨建引領移民社區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升了移民群眾的滿意度、安全感和幸福感。
整體聯動彰顯區域黨建聯建優勢。堅持區域化統籌、差異化發展,在鎮雄、彝良、威信3個縣建設鎮彝威革命老區黨建長廊,在昭陽、魯甸、大關、鹽津4個縣(區)建設南絲綢之路沿線黨建長廊,依托巧家、永善、綏江、水富4個縣(市)地處金沙江下游的生態地位,建設金沙江沿線黨建長廊,通過黨建聯建、擂臺比武等方式,分區域高標準創建100個基層黨建示范點,推動實現全市基層黨建質效整體提升、作用疊加釋放。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是黨員,我帶頭!”最是牽掛暖人心。一個個堅強有力的戰斗堡壘,一次次“有事找我”的先鋒服務,為推動昭通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擔當作為
打造攻堅克難的“烏蒙鐵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要有新擔當新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組織系統履行好選干部、配班子、建隊伍職能,領導班子結構功能不斷優化、領導干部專業能力本領不斷提升。
多維視角看干部。始終把政治素質考察擺在首要位置,提出了堅持上下看、橫縱看、測評看、前后看相結合,客觀準確看清識透干部的工作標準,健全隨機調研、蹲點調研、專項調研、綜合調研“四位一體”干部考察識別機制,將政治標準落實到干部選拔任用全過程。
注重歷練育干部。在全市實施專業干部源頭儲備和干部專業化能力提升計劃,市級舉辦“現代化產業體系、資源經濟、口岸經濟、園區經濟、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專題培訓班1648期、培訓干部35.6萬人次;2013年以來,累計選派5737名干部到省級及以上參加專題研修培訓,選派179名優秀處科級干部到省直機關和沿海發達地區掛職學習,擇優選派26名選調生墩苗歷練,提升能力素質;脫貧攻堅期間和實施鄉村振興以來,每年有4000余名干部長期在鄉村一線走村入戶、幫扶服務、實踐鍛煉。
鮮明導向選干部。深入實施一線培養選拔干部“685”工程,2018年以來,昭通市委、各縣(市、區)委、市直各部門在一線提拔干部比例分別占提拔干部總數的67%、84%、51%。注重拓寬干部來源,2013年以來,108名實績突出的鄉(鎮)黨政正職在一線獲得提拔使用,331名優秀村黨總支書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等“五方面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深入實施年輕干部培養“三個一百”計劃,市直部門、縣直部門、鄉(鎮、街道)35歲左右正科級年輕干部常態保持在100名左右。
從嚴從實管干部。出臺《昭通市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規程》,提出不適宜擔任現職的20條具體情形,明確7種“下”的渠道,堅決調“下”反映較差、不適應擔任現職的干部。圍繞從嚴從實管理干部、加強對黨政“一把手”監管、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辦企業行為等方面,制定了一批制度文件,把“嚴”與“實”融入干部隊伍建設各個環節。認真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制定并落實容錯糾錯辦法、澄清保護機制,以“能上能下”激勵干部擔當作為,2013年以來,66名調研反映較差、因身體健康原因等不適宜擔任現職的市管干部被調“下”,40名處分影響期滿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的市管干部被提拔或進一步使用。
10年來,全市組織部門高度重視公務員工作,緊緊圍繞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公務員隊伍,不斷優化管理制度體系,著力提升隊伍素質,建立完善激勵措施,進一步增強隊伍活力。聚焦社會事業發展所需,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構建起職能高效的機構運轉體系。打造烏蒙銀發先鋒隊、老年志愿服務隊等耳熟能詳的老干部工作品牌,讓老同志退休不褪色,繼續獻余熱。
“墩苗淬火”,薪火事業更蓬勃;“引育并重”,專業隊伍更壯大;“充電提能”,干事底氣更充盈;“嚴管厚愛”,拼搏勁頭更飽滿。在烏蒙大地,干部、公務員、機構編制工作同頻共振,各級干部不等不靠、搶抓機遇促發展,以實干實效書寫了組織工作的新答卷。
聚才匯智
點燃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
人才聚,事業興。對于跨越式發展中的昭通而言,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各級組織部門以深入實施“人才支撐”戰略為抓手,推動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各領域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和支撐作用充分彰顯——
王復明院士為昭通“十三五”綜合交通規劃、市政規劃建設等提供了很多可行性建議和智庫支持,束懷瑞院士為昭通構建了72份蘋果種質資源代表品種分子身份證,廖春元、蔡金明、胡小松等國家高層次人才帶團隊、帶成果、帶項目到昭合作發展,董文淵教授扎根大關“竹”夢30年,AR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石墨烯導熱膜以及HPP超高壓保鮮技術等新材料、新科技項目落地昭通……
人才工作體系不斷優化。全市相繼成立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構建起“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責任體系。出臺《昭通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昭通市“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昭通市“興昭人才支持計劃”實施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彰顯黨管人才制度優勢。實施“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1467名人才全覆蓋結對幫扶行政村(社區),凸顯人才引領作用。市級滾動設立30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為人才引進、培養、服務和激勵蓄勢賦能。
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實施“興昭人才支持計劃”“院士專家工作站”等人才項目計劃,全市人才資源從2012年的21.53萬人,增加到2022年的40.79萬人,平均每年增長1.93萬人,人才資源總量不斷壯大。在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中,累計入選“省貼”27人、“省突”15人、“國貼”5人,同時,設立市級引進高層次人才專項事業編制50個,保障人才到昭通安心創業。
人才作用發揮不斷提升。近年來,昭通以人才項目和人才作用發揮平臺建設為載體,以深入開展“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為抓手,累計與9家重點科研院所、25所“雙一流”高校、12家省外重點醫院和16家中國500強企業開展人才項目合作,共建成省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眾創空間4個、星創天地10個、企業技術中心5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54個、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21個、“首席技師”大師工作室6個、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83個,為各領域人才搭建了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運用的服務平臺。
人才幫扶成效不斷深化。粵滇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昭通與東莞、中山簽訂35項智力服務或技術合作協議,10個專家服務團、70多名省級專家深入12個深度貧困鄉(鎮)開展技術指導,撬動了6900余萬元的項目建設。滬滇東西部協作以來,全市把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作為推進鄉村振興重要抓手,依托273名來昭幫扶專技人才的示范引領、幫帶培養和產業指導,全市醫療教育事業發展實現有效提升,蘋果、天麻、馬鈴薯等高原特色產業借力“出昭入滬”。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昭通打出了讓人才看得到昭通、愿意來昭通、成長于昭通、建功在昭通、安心留昭通的人才工作“組合拳”,為有效破解欠發達地區人才“引育用留”難題提供了“昭通模式”。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揚帆。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中,昭通各級組織系統將認真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緊緊扭住組織工作“高質量”這個“牛鼻子”,對標全省“3815”戰略發展目標,深入推進“六大戰略”,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昭通篇章提供堅實組織保障!